◆少前百科是非盈利性、非官方的少女前线维基百科。
◆如果您发现某些内容错误/空缺,请勇于修正/添加!参与进来其实很容易!点这里 加入少前百科
◆有任何意见、建议、纠错,欢迎在 GFwiki:反馈与建议 提出和讨论。编辑事务讨论QQ群:597764980,微博@GFwiki少前百科
◆To foreigners,You can use twitter to contact us.
Icon Nyto Silver.png

托卡列夫/背景资料

来自少前百科GFwiki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托卡列夫手枪
《Комбат》——这幅苏联卫国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地摄影之一的主角,手持TT手枪带领战士冲锋的苏联红军第4步枪师第220步枪团下属基层政治委员阿列克谢·戈尔杰维奇·叶廖缅科中尉,1942年7月12日摄于顿河附近,叶廖缅科政委在这幅照片拍摄数分钟后便英勇牺牲
《黑鹰坠落》中,索马里民兵使用TT33杀害负伤的三角洲队员兰迪·舒格哈特
《Fate/Zero》中,卫宫切嗣弑父所用的手枪也是TT
  • 托卡列夫手枪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半自动手枪。由苏联英雄获得者,功勋枪械设计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1871-1968)设计,由图拉兵工厂生产,用以取代沙皇俄国时期的纳甘左轮的半自动手枪。又取设计师和工厂的名字,简称为TT手枪(俄语: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为:图拉托卡列夫)
  • 一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意识到增强手枪火力强度的迫切需要,相继研发并列装半自动手枪作为军用制式手枪。而十月革命后的苏军仍然装备着1895年的纳甘转轮手枪——而它装弹量少、换弹时间长的缺陷,已经无法满足时下红军的需要。1920年代,苏俄红军在国内革命与苏波战争中缴获了大量的M1921紧凑型C96手枪,这种更方便携带的短枪管C96及其所使用的7.63×25mm手枪弹颇受红军战士青睐,但是毕竟数量有限且无法补充,苏联也因此决心研制自己的半自动手枪。在1930年,当时的苏联最高军事决策部门——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提出了新型军用手枪招标的决议。
  • 1930年,时任图拉兵工厂设计师的托卡列夫开始着手进行新手枪的设计。该手枪以柯尔特M1911为蓝本进行改进,拥有8发弹匣,发射7.62×25mm口径弹药。1931年,经国家验收后,成为新的制式手枪。取图拉兵工厂和托卡列夫的名字,命名为TT-30。后经由进一步的改良及简化后的版本称为TT-33。一般意义上将TT-30与TT-33合称为托卡列夫手枪,到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为止,已经有60万支托卡列夫在苏军中服役。
  • TT手枪采用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同时由于公差的缘故,与7.63mm毛瑟手枪弹也能一定程度上互换使用(由于托卡列夫弹发射药能量更强,毛瑟C96使用托卡列夫弹可能会损害枪机,但是使用托卡列夫弹的枪械发射毛瑟弹就没有问题)。这种子弹弹道平直,射程远,穿透力强(相对的,停止力逊色一些),甚至一些为阻挡9mm帕拉贝鲁姆弹而设计的II级软式防弹衣也会被托卡列夫弹轻易射穿。除TT手枪外,在二战中还广泛用于PPsh/PPS冲锋枪,在战后也成为华约国家乃至整个铁幕以东的制式枪弹。当然,为出口到西方民用市场,各国生产的TT手枪后来也有帕拉贝鲁姆弹和其他多种西方子弹的改型。
  • 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TT手枪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苏军的标准自卫手枪,与叶廖缅科政委一起成为了那场战争中苏军指挥员的光辉符号。但由于战争初期的惨败导致工业被迫撤退转移影响了生产能力,TT无法满足军队巨大的需求量,苏联不得不用老式的纳甘转轮弥补TT手枪数量的不足,战争结束也未能完全替代。直到五十年代,马卡洛夫PM手枪诞生后,TT-33于1952年正式停产并逐渐从苏军中撤装,但PM使用的9mm马卡洛夫弹反而威力更弱,在阿富汗战争中有不少对PM的射程颇有微词的苏联军人选择将仓库里封存的TT-33取出重新上阵,苏联解体后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强力机关也开始重新使用TT,直至当下的乌克兰和叙利亚内战,托卡列夫的杰作从未离开过战场。
  • 然而这支历经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优秀手枪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优秀的穿透力和可靠的表现——当然还有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各国认可,战后被社会主义阵营争相仿制。其中匈牙利的仿制版本称为48M,波兰版本为wz.33,罗马尼亚版本为TTC,南斯拉夫稍作改动后的版本为M57——而中国也在1951年对TT手枪进行了测绘,首先仿制成功51式手枪,满足了朝鲜前线志愿军将士们的迫切需要。而1954年利用苏联引进的生产资料和机床,在老大哥支援专家的帮助下对之前的生产进行规范化之后的结果则是大家熟悉的54式手枪。建国后激荡的红色岁月中,在强敌环伺的阴影下,54式的产量已经达到了数千万支,远远超过了TT手枪在苏联的170万支的产量。它的列装终结了中国万国牌手枪的历史,为国产手枪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 TT手枪最大的优势毫无疑问是精度,一支能够在50米以外连续精确射击的手枪即使在现在也是优秀的设计,穿透力的优势前面也有提及,但TT手枪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不佳,其握把近乎垂直于枪身,握持后与手腕自然下垂角度相差太大,长时间持枪会使手腕相当疲劳。托卡列夫为TT设计的内部结构相当简单,便于大批量生产武装大规模的军队,但是为生产性过于简化也造成了了TT手枪最为人诟病的缺陷——没有手动保险!唯一一个勉强算是保险的办法是上膛后手动把击锤拨动到与待击位之间的“半待击”,尽管有些资料把这个解决办法称之为“击锤保险”但是实际上也并不怎么保险,击锤在随持枪者运动的过程中依旧可能会滑动到待击位,唯一避免走火的办法只能不携带上膛的手枪,这对于一支需要在生死关头争分夺秒抢占射击窗口的手枪而言实在是不怎么方便,中国也针对54式的这个劣势设计了增设手动保险的54-1型手枪,但是该型号定型的时候新一代的92式手枪也已经设计完成,因此未能装备中国军警只是用于出口国外市场。
  • 虽然在今天看来,只有八发单排弹匣的弹容量已经落伍,只设有击锤保险而没有手动保险也存在安全性的隐患,但TT手枪拥有最大的优势即是其简单的结构和众多的生产国家所赋予的物质优势——便宜。加上前苏联时期军火的大量输出,即使受到美国限制中国武器进口的法律影响价格有所上升,一支崭新的托卡列夫手枪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只有200美金左右,相对于其他各种手枪其价格相当低廉。加上精度优势和一型为世界大战而设计的军用手枪与生俱来的坚固耐用和方便维护,虽然TT手枪已诞生八十多年,但却和AK-47一样在民用市场以及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军队仍然常见到它的身影,更是永远地闪耀在叶廖缅科政委高擎的右手之上,成为了一代红色经典,乃至一种文化和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