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少前百科GFwiki β

更改

托卡列夫

添加267字节2017年7月10日 (一) 01:33
背景资料
*1930年,时任图拉兵工厂设计师的托卡列夫开始着手进行新手枪的设计。该手枪以柯尔特M1911为蓝本进行改进,拥有8发弹匣,发射7.62×25mm口径弹药。1931年,经国家验收后,成为新的制式手枪。取图拉兵工厂和托卡列夫的名字,命名为TT-30。后经由进一步的改良及简化后的版本称为TT-33。一般意义上将TT-30与TT-33合成为托卡列夫手枪。
*TT手枪采用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同时由于公差的缘故,与7.63mm毛瑟手枪弹也能一定程度上互换使用(由于托卡列夫弹发射药能量更强,毛瑟C96使用托卡列夫弹可能会损害枪机,但是使用托卡列夫弹的枪械发射毛瑟弹就没有问题)。这种子弹弹道平直,射程远,穿透力强(相对的,停止力逊色一些),甚至一些为阻挡9mm帕拉贝鲁姆弹而设计的II级软式防弹衣也会被托卡列夫弹轻易射穿。除TT手枪外,在二战中还广泛用于PPsh/PPS冲锋枪,在战后也成为华约国家的制式枪弹。
*二战期间,虽然TT手枪已经作为制式武器列装红军战斗序列,但由于战争初期的惨败导致工业被迫撤退转移影响了生产能力,TT无法满足军队巨大的需求量,苏联不得不用老式的纳甘转轮弥补TT手枪数量的不足,战争结束也未能完全替代。直到五十年代,马卡洛夫PM手枪诞生后,TT-33于1952年正式停产并逐渐从苏军中撤装。33于1952年正式停产并逐渐从苏军中撤装,但PM使用的9mm马卡洛夫弹反而威力更弱,在阿富汗战争中有不少对PM的射程颇有微词的苏联军人选择将仓库里封存的TT-33取出重新上阵,直至当下的乌克兰和叙利亚内战,托卡列夫的杰作从未离开过战场。
*然而这支历经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优秀手枪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优秀的穿透力和可靠的表现——当然还有低廉的成本得到了各国认可,战后被社会主义阵营争相仿制。其中匈牙利的仿制版本称为48M,波兰版本为wz.33,罗马尼亚版本为TTC,南斯拉夫的版本为M57——而中国也在1951年对TT手枪进行了测绘,利用苏联引进设备和机床,在老大哥支援专家的帮助下,首先仿制成功51式手枪,满足了朝鲜前线志愿军将士们的迫切需要,而1954年的改进版本则是熟悉的54式手枪。它的列装终结了我国万国牌手枪的历史,为国产手枪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虽然在今天看来,只有八发单排弹匣的弹容量已经落伍,只设有击锤保险而没有手动保险也存在安全性的隐患,但TT手枪拥有最大的优势即是其简单的结构和众多的生产国家所赋予的物质优势——便宜。加上前苏联时期军火的大量输出,即使受到美国限制中国武器进口的法律影响价格有所上升,一支崭新的托卡列夫手枪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只有200美金左右,相对于其他各种手枪其价格相当低廉。虽然TT手枪已诞生八十多年,但却和AK-47一样在民用市场以及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军队仍然常见到它的身影,与叶廖缅科政委高擎的臂膀一起成为了一代红色经典,乃至一种文化和一种信仰。